明代之时,以“大司马”作为“兵部尚书”别称。兴化城内有两座“大司马府”,其中之一位于东城内东大街大司马巷,俗称“成家大司马府”,为明洪熙元年(1425)赠封兵部尚书成琎宅第。
成氏(锄经堂)为兴化名门望族,祖籍苏州,元末时有举人成均绍携三子避乱北迁,其次子成岩甫定居兴化,成岩甫之子成铨生有五子,次子即为成琎。以成均绍为始祖,成琎为兴化成氏第四世。
成琎,字公楷,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以贡生入仕,被授以山西代州(今代县)学正一职。在代州任上,成琎以“忠孝节义”为纲领训导学生,从其学者皆有所成。由于教学有方,成琎调任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知州,蔚州地处明朝边境,成琎与守将协同防御,百姓赖以安宁。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刚刚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采纳齐泰、黄子澄削藩之策,废黜了周、齐、湘、代、岷五王,又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意欲将其削除。明
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身处北地的成琎主动率壮士拜谒朱棣,表示愿意追随靖难之师,朱棣赐其白金百两,命其仍守蔚州。成琎在后方为靖难之师积极筹措军饷的同时,又从守边戍卒中挑选出二千名勇士随朱棣南下征战,在此期间,成琎还协助朱棣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棣封地),与朱高炽共同生活了一月有余。
建文四年(1402),帝都南京被靖难之师攻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次年改号“永乐”。朱棣即位之初,即任命成琎为北平布政司(后改为北京行部)参议以示重用。
永乐元年(1403)五月成琎病逝(见《明太宗实录》,家谱载为永乐六年,待考),朱棣十分痛惜,在优诏中赞之曰:“四备严城之守,三督挽运之需;致朕无北顾之忧,使基复中兴之盛”,又赠封其为“嘉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并厚赐其家。
因成琎长子成億身体有疾,故由其次子成杰入京听封,被授以行人司行人一职,后升任山西延安府同知。成琎季子成伟又被选入内府作为诸王伴读,后升任江西乐安县知县,官至户部云南司主事。
明洪熙元年(1425),已登基为帝的朱高炽怀念成琎旧谊,追封其为“资善大夫、兵部尚书”,派专使刘浩赴兴致祭。成琎墓葬原位于兴化北城外毕家湾,朱高炽御赐兴化城南五里亭马场基郑家垛为成氏茔地,将成琎墓迁葬于此,墓前立有御碑,并赐祭田六十亩。同时,又下旨将成琎之父成铨建于东城内东大街上的宅子按兵部尚书府规制扩建为“大司马府”。
新建成的“成家大司马府”坐北朝南,庭院深深,雕梁垂花,坐落于东城内东大街上的正南府门尤为气派,足见尚书府之显赫荣耀。成琎五世孙成谐自幼精通文学和兵法,在明蒙“鹁鸽峪之战”中为国捐躯,追封“都指挥佥事”,马革裹尸还乡,赐祠“奋忠”以示纪念。成谐之子成嘉谋抗倭有功,由百户升任千户。为表彰成琎、成谐两代成氏为国尽忠,故四牌楼上旌扬有“两朝忠荩”匾额。
此外四牌楼上还有一块表彰成氏族人的匾额,那便是纪念成占春的“古之遗爱”匾。
成占春为兴化成氏第二十一世,字梅叔,清同治十年(1871)三甲第18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同治十三年(1874),散馆为云南易门知县。当时的云南经历了可怕的回民暴乱,百废待兴,成占春积极召集流亡在外的易门人返回故里,鼓励他们恢复农业生产,又为当地兴办教育,开启民智。在易门为官十载有余,成占春深受百姓爱戴,百姓欲为其修建生祠,成占春坚辞不允。
清光绪十年(1884),成占春调任云南蒙自知县,当时正值中法战争爆发,云贵总督岑毓英率领部队取道蒙自奔赴越南战场,成占春主动为前线转送粮饷。岑毓英以成占春有守有为,推荐其升任石屏州知州,不久补任镇雄州知州。不管官职大小,成占春都始终以民生为念,凡有关百姓之事,无不尽心尽责。在镇雄州十余年,成占春因父丧返归故里,不再复出。
在家乡期间,成占春倡捐银两,购买了兴化城内储秀里赵氏之宅,改建为成氏支祠(宗祠在安丰镇黄庄)。晚年的成占春因忙于救助家乡水灾灾民而积劳成疾,不幸中风而卒,时年五十九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